布殊 2021.08.25
问:
外在的现实和修内在的心有差距,心会受磨,该如何平衡?
答:
这种情形常发生在还没有悟得很清楚时,就是说修为还没达到心物不二,外在与内在没能合一。打个比方:一个人在机遇不好时,就容易起情绪,久久不能平静;但如果是开悟的人,会比一般人快平复,因为“心物一元”!当我们在面对外界的时候,不是不起情绪,不起情绪的应该不是真正的人,有点像是阿罗汉,因为阿罗汉认为三界是假的,都是一场空,所以他就不动。而一个活着的生命,必然会对环境的各种变化起反应,该高兴时高兴,该难过时难过,只是起反应后,内心仍然保持心物不二,心物一元。
菩萨对生命、对外境是起反应的,只是起反应后很快就会回归原点,这也是生命原始的状态,又称为“感应道交”,就是孔子说的“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。”本体就是无思也,无为也,意思是不用思考,不用作为,心是永远如如不动的。那又为什么有“感而遂通”?因为外境出现了!每当外面的人事物一旦出现,心就清清楚的起反应,起完反应之后,又回到无师无为的空性状态,也就是《金刚经》讲的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的意思。
我们这些凡夫,就是空不掉,越来越执着,越来越牵挂,所以掉到了“有”的循环,没办法顺利的转换。罗汉呢?就越来越空,只讲空,又掉入了偏空。而菩萨空有不住、空有不二,是空中含妙有的,这就是一般人最难以理解的地方。什么是“空有不二”?空的如何生起妙有?它为什么会生起妙有?这个要你自己从生活慢慢体会,有点类似车轮的中间要有空间安装车轴才能转动。但是缘起缘灭的过程永远都是功能,分分秒秒都在变化,分分秒秒又回归空性,所以整个宇宙才和谐共生,而且是美妙绝伦的。大家如果能够清楚的体会到这一点就顿悟了,也就平衡了。
常有学生抱怨他的父母对其他的兄弟姐妹比较好,对他就特别偏心,但是你看5只手指都不一样长,作用不一样,但是每只手指都连心的,妈妈哪个不爱?都爱!只是有的需要多点关注,状态好的就放一放,人却常常因为比较心就认为父母偏心,其实这是自己的问题。
Visits: 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