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修与行入

共修与行入 150 150 einsja

布殊2016.07.12

“修行”是两个字,也是两回事!参禅、打坐、持斋、念佛、冥想、内观、自反省……都是修,修的部首是一个单“人”旁,所以修讲的是一个人。而“行”的部首是两个“人”,意思是二或三个人以上共同做一件事时才是“同行”。独修到最顶时,只能证到阿罗汉。赵州和尚八十岁了还在寺外行脚、参学,他的宗旨是希望不断地学习,用广学多闻来突破,最后连燕王跟赵王都是他的弟子。要怎么修才算功夫?从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看得出来。如果你看谁不顺眼,处处都觉得他烦,说明他就是你的业。如果看什么人事物都不顺眼,表示你要修的地方很多。

初初学佛时,对境会干扰修行,可以稍微让开一点,但修到一个程度时,就要调整自己,这是必经的过程。所以“共修”为什么重要?因为它可以带着你行入,而行入让你获得的功德远大于独修的功德。比如诵经、持咒,一个人诵只有获得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,而十个人一起诵经、持咒,你获得的就是十个人诵经、持咒的力量;如果这十个人都训练有素,能够同频共振,就能产生大于十个人诵经、持咒的力量。为什么世界各国的部队要求过桥时不能齐步走,因为历史上多次发生在桥上齐步走,因为共振效应造成大桥倒塌的事件,共同诵经、持咒用的也是同一个原理。大而化之,大家共同力量集合在一起,就会产生巨大的突破。

从另一个方面来看,也可以说“修”接近“小乘”,比较容易些;而“行”接近“大乘”,就比较艰难。为什么?因为每个人个性不同,行为模式不同,习惯不同,就容易产生冲突,而这个冲突就是修的实据。一个人修时,一定觉得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,一旦跟别人一接触,就发现怎么有一堆问题与困难。其实这些正是修习无上大法的契机!学着怎么舍己从人,怎么忍让谦卑,这样成道才快。不要动不动就想着闭关修,禅宗讲“不破本参不入山,不到重关不闭关”,意思是没如果开悟(即是没破本参),就不要入山了,一入山就打妄想,要到了重关时(即有了比较大的悟境)才来闭关,不然很容易就把自己逼疯。

所以修小乘的人怕烦恼,想断烦恼,而修大乘的人不怕烦恼,因为烦恼即菩提。另外,共修的同时有比较多的服务别人的机会,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把福德、功德都修积了;贪瞋痴还在时是福德,一旦修到贪瞋痴消除掉了,就由福德转为功德,智慧、福德、功德就一并都修了,何乐而不为呢?独修个几十年,就算开悟了,还是要下山修福德!因为没达到智慧与福德的二足尊,还是成不了道,这也就是共修与独修的差距。大乘菩萨道为什么被称为六度万行?就是要你在日常生活中,在与大众接触时,要能不卑不亢,而心里面又没有任何芥蒂,无论来的是什么样的人,你都能好好面对。为什么讲“罗汉易成,菩萨难修”,因为罗汉独善其身,看到乱世或是生活悲惨的世界,祂扭扭捏捏地不想来,反而是很多的菩萨看不下去,一个个跳下来救世。

Visits: 18

中华金刚般若禅学会

地址:新竹县宝山乡油田村油石路8巷8号
本会电话: 03-576 9388
联络信箱: jinganbore1010@gmail.com
Line ID: 0905075585
wechat ID: k0905075585

内政部核准立案台内团字第1060075636号
新竹地方法院核准106证社字第18号

©中华金刚般若禅学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