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殊2021.09.07
佛是什麼?就是你自己!當然,到那個時候說個「佛」也是多餘的。
有一天,我問:「師父,佛的境界到底是什麼?」
師父說:「佛經上很多。」
我又說:「我都不信,因為那是兩千五百年前說的,哪有那麼厲害?我認為一般人達不到,而真正佛的境界是什麼?學生請您描述一下真實的情形。」
師父就說了:「我現在告訴你,我現在什麼也不做,什麼也不修,什麼也不想,讓我的心自然而然地活著、安住。起念,就讓它起念,念頭消失了,就讓它消失,永遠都平平靜靜。到最後,連佛的概念也丟掉了。什麼是佛?沒有佛!」這就是我在《心經》的序言裡請教老和尚這個問題的全部。
真到我自己有一天跟師父講:「師父!我現在不知道該怎麼修了?佛經不大想看,看看就放下,放下又看看,好像所有的東西都索然無味,就像個凡夫一樣。出去工作的時候,確實感覺到妙趣橫生,左右逢源。可是一回到家裡,又感覺到很普通、很平靜,好像無所作為。」
師父講:「對的!這個時候就是快要圓熟了。」
我說:「是這樣嗎?」
師父回:「是的!當初我要圓熟的時候也是這樣子的,一個標準的凡夫」。
老子《道德經》講的「大智若愚,大成若缺,大巧若拙」,這不是用裝出來的,其中的那個「若」字不是「好像」的意思,根本就是!真正的大智慧就是在非常平常的生活裡,但是跟凡夫平凡的生活又不一樣。為什麼不一樣?凡夫在平凡的生活裡面,憂愁萬端,嫌東嫌西……,他不想過平凡的生活,想過不平凡的生活,想過非凡的生活,超凡的生活,但是做不到,所以總是怨、恨……乃至於生無可戀,因為能力不夠、智慧不夠、條件不夠。
而悟道的人,時時刻刻都能回歸生活的本質-吃喝拉撒、喜怒哀樂、油鹽醬醋……,活得平淡、自在、輕鬆;需要用的時候,又妙趣橫生、妙用無邊。所以一個悟道的人不會是一個永遠一號表情的人,也不會老是說同樣的一句話,大家可以參考《開悟,不是你想像的那樣》一書,作者是麥肯席,他寫了開悟的三部曲,確實有一點悟處。其中一句大概是寫「我的工作只有一件,就是破除你所有的執著,把你心中所有概念性的東西全部拿掉,最後完全空掉,就開悟了。」
所以開悟的人一定是某個特定的樣子嗎?佛一定是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的樣子嗎?這兩千五百年裡難道就沒有其他佛出現了嗎?很難說。所以六祖非常肯定的說「若識自性,一悟即至佛地」。只要你有這種智慧,內在的知識具有這種偉大的覺醒力量,再有一位良師能幫助你,就可以一悟即至佛地,否則還是一步一步來的好。
Visits: 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