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殊 2018.11.07
修行其實並不難,難在兩點,就是「正見」與「正受」,關於這一點,耕耘導師的書信裡頭也有提到。為什麼特別把這個提出來?因為「正見」與「正受」是修行成佛至關重要的因素。當然,目前世界流傳佛法的各宗派,有的是提倡「正見」,有的則是主張「正受」,我們安祥禪是以正受為究竟,講求「體安祥,用安祥」。各位在看安祥集時(有3冊),要把它的精華拈出來,並知道其內涵在何處。
壹、體安祥,用安祥
「體安祥」講的是自性,自性的體,「用安祥」講的是「安祥的妙用」,換句話說,安祥是可以變成妙用的。所以,「以安祥為究竟」在闡述安祥是佛心,也可以說是般若,所以修安祥禪的人,要很清楚它的真實義在說什麼,有時說的是本體,有時說的是妙用,要如同古人,從體用合一或體用不二的角度去看。耕耘導師說「求正見,沒有二、三十年是沒有辦法的,如入海算沙。」為什麼這麼說?因為如果去佛經群裡去探正見,至少要花個二、三十年才能出頭,自古以來,能算得出來的沒幾個,所以,不如保持正受好。師父給你傳心,然後你保任它,就到家了。這個理論看起來要做到好像很簡單,當初我也信了,可是真實狀況絕非如此,為什麼?因為少了正見。
貳、安祥的層次
其實,安祥有很多層次,有很多內涵,保任的過程裡有很多階段的。春秋時代的孔子,重視的是妙用,不講本體(道體與本性),意思就是只講怎麼作用,怎麼用來生活。老子呢!很少講到妙用,主要是著重在本體,而釋迦牟尼佛,在本體與妙用兩方面的比例非常完整,屬於均衡發展,所以他的學說比較得到大家的青睞和喜歡。
怎麼會有這種差異呢?因為妙用太強,離本體太遠,就容易墮落;本體太強,但是妙用不夠,就是死水一潭,度不了人。雖然研讀佛經沒有二三十年無法透脫,但金剛般若禪重視正見,透過來到這裡,就可以傳授你正見,也給你正受,有了正受與正見,而且正受足、正見足的情況下,你就會騰飛、就能超越、更會昇華。所以「正見」和「正受」,無論缺少哪一個,都很難圓滿,你若不能化「正受」為「正見」,那麼修到極處,也不過是小乘根器。
Visits: 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