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修與行入

共修與行入 150 150 einsja

布殊2016.07.12

「修行」是兩個字,也是兩回事!參禪、打坐、持齋、念佛、冥想、內觀、自反省……都是修,修的部首是一個單「人」旁,所以修講的是一個人。而「行」的部首是兩個「人」,意思是二或三個人以上共同做一件事時才是「同行」。獨修到最頂時,只能證到阿羅漢。趙州和尚八十歲了還在寺外行腳、參學,他的宗旨是希望不斷地學習,用廣學多聞来突破,最後連燕王跟趙王都是他的弟子。要怎麽修才算功夫?從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看得出來。如果你看誰不順眼,處處都覺得他煩,說明他就是你的業。如果看什麼人事物都不順眼,表示你要修的地方很多。

初初學佛時,對境會干擾修行,可以稍微讓開一點,但修到一個程度時,就要調整自己,這是必經的過程。所以「共修」為什麼重要?因為它可以帶著你行入,而行入讓你獲得的功德遠大於獨修的功德。比如誦經、持咒,一個人誦只有獲得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,而十個人一起誦經、持咒,你獲得的就是十個人誦經、持咒的力量;如果這十個人都訓練有素,能夠同頻共振,就能產生大於十個人誦經、持咒的力量。為什麼世界各國的部隊要求過橋時不能齊步走,因為歷史上多次發生在橋上齊步走,因為共振效應造成大橋倒塌的事件,共同誦經、持咒用的也是同一個原理。大而化之,大家共同力量集合在一起,就會產生巨大的突破。

從另一個方面來看,也可以說「修」接近「小乘」,比較容易些;而「行」接近「大乘」,就比較艱難。為什麼?因為每個人個性不同,行為模式不同,習慣不同,就容易產生衝突,而這個衝突就是修的實據。一個人修時,一定覺得自己一點問題都沒有,一旦跟別人一接觸,就發現怎麼有一堆問題與困難。其實這些正是修習無上大法的契機!學著怎麼捨己從人,怎麼忍讓謙卑,這樣成道才快。不要動不動就想著閉關修,禪宗講「不破本參不入山,不到重關不閉關」,意思是沒如果開悟(即是沒破本參),就不要入山了,一入山就打妄想,要到了重關時(即有了比較大的悟境)才來閉關,不然很容易就把自己逼瘋。

所以修小乘的人怕煩惱,想斷煩惱,而修大乘的人不怕煩惱,因為煩惱即菩提。另外,共修的同時有比較多的服務別人的機會,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把福德、功德都修積了;貪瞋癡還在時是福德,一旦修到貪瞋癡消除掉了,就由福德轉為功德,智慧、福德、功德就一併都修了,何樂而不為呢?獨修個幾十年,就算開悟了,還是要下山修福德!因為沒達到智慧與福德的二足尊,還是成不了道,這也就是共修與獨修的差距。大乘菩薩道為什麼被稱為六度萬行?就是要你在日常生活中,在與大眾接觸時,要能不卑不亢,而心裡面又沒有任何芥蒂,無論來的是什麼樣的人,你都能好好面對。為什麼講「羅漢易成,菩薩難修」,因為羅漢獨善其身,看到亂世或是生活悲慘的世界,祂扭扭捏捏地不想來,反而是很多的菩薩看不下去,一個個跳下來救世。

Visits: 23

中華金剛般若禪學會

地址:新竹縣寶山鄉油田村油石路8巷8號
本會電話:03-576 9388
聯絡信箱:jinganbore1010@gmail.com
Line ID:0905075585
wechat ID:k0905075585

內政部核准立案台內團字第1060075636號
新竹地方法院核准106證社字第18號

©中華金剛般若禪學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