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心與外在如何平衡

內心與外在如何平衡 150 150 einsja

布殊 2021.08.25

問:
外在的現實和修內在的心有差距,心會受磨,該如何平衡?

答:
這種情形常發生在還沒有悟得很清楚時,就是說修為還沒達到心物不二,外在與內在沒能合一。打個比方:一個人在機遇不好時,就容易起情緒,久久不能平靜;但如果是開悟的人,會比一般人快平復,因為「心物一元」!當我們在面對外界的時候,不是不起情緒,不起情緒的應該不是真正的人,有點像是阿羅漢,因為阿羅漢認為三界是假的,都是一場空,所以他就不動。而一個活著的生命,必然會對環境的各種變化起反應,該高興時高興,該難過時難過,只是起反應後,內心仍然保持心物不二,心物一元。

菩薩對生命、對外境是起反應的,只是起反應後很快就會回歸原點,這也是生命原始的狀態,又稱為「感應道交」,就是孔子說的「無思也,無為也,寂然不動。」本體就是無思也,無為也,意思是不用思考,不用作為,心是永遠如如不動的。那又為什麼有「感而遂通」?因為外境出現了!每當外面的人事物一旦出現,心就清清楚的起反應,起完反應之後,又回到無師無為的空性狀態,也就是《金剛經》講的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的意思。

我們這些凡夫,就是空不掉,越來越執著,越來越牽掛,所以掉到了「有」的循環,沒辦法順利的轉換。羅漢呢?就越來越空,只講空,又掉入了偏空。而菩薩空有不住、空有不二,是空中含妙有的,這就是一般人最難以理解的地方。什麼是「空有不二」?空的如何生起妙有?它為什麼會生起妙有?這個要你自己從生活慢慢體會,有點類似車輪的中間要有空間安裝車軸才能轉動。但是緣起緣滅的過程永遠都是功能,分分秒秒都在變化,分分秒秒又回歸空性,所以整個宇宙才和諧共生,而且是美妙絕倫的。大家如果能夠清楚的體會到這一點就頓悟了,也就平衡了。

常有學生抱怨他的父母對其他的兄弟姐妹比較好,對他就特別偏心,但是你看5隻手指都不一樣長,作用不一樣,但是每隻手指都連心的,媽媽哪個不愛?都愛!只是有的需要多點關注,狀態好的就放一放,人卻常常因為比較心就認為父母偏心,其實這是自己的問題。

Visits: 0

中華金剛般若禪學會

地址:新竹縣寶山鄉油田村油石路8巷8號
本會電話:03-576 9388
聯絡信箱:jinganbore1010@gmail.com
Line ID:0905075585
wechat ID:k0905075585

內政部核准立案台內團字第1060075636號
新竹地方法院核准106證社字第18號

©中華金剛般若禪學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