惠尚 2025.06.14
修行,即是修心,而心是什麼?《金剛經》說: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。既然不可得,修的是什麼呢?
在學生看來,修心初初著手,修的是個人感受,其中包括情緒和知見。比如:當有人批評我、誤解我、質疑我,說我蠢,說我什麼都做不好的時候,如果我沒有覺察,沒有對情緒的感知,也沒有正確客觀的知見,很可能我會因對方的話陷入情緒黑洞,進而失去自我價值,認為自己是個差勁的、沒用的人。
當然,結果可想而知,要麼我反駁說我不是這樣的,要麼我憤怒,要麼我表面平靜,心裡卻對此耿耿於懷,總之,如果沒有覺察和正確的知見,我會陷入痛苦和拉扯的漩渦。
而修行後,再遇到這樣的事情,老師有指點,說可以多問幾個人,我是否是他人口中這個樣子,當然詢問的人,也該是客觀評價的人。然後慢慢地,過渡到自己也能擁有客觀認知的能力,分清楚他人所說的話,是他人的感受,還是客觀事實。如果是評價,不論是讚歎,或是貶損,都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觀色彩,因此,都不必對此過於看重。而如果他人是描述客觀事實,比如:某某某,你在哪件事上做得不夠妥當,這樣會造成什麼影響,如果你能按照另外一種方式做,會處理得更加圓融。這樣的表述方式,我想每個人都會很容易接受,也會很感謝提出改進建議的這個人。不過,娑婆世界,什麼人都有,我怎麼能要求每個人都只表述客觀事實,而不描述個人感受呢?
修行,修的是自己,而非他人。
以此為鏡,修我能否接受他人的質疑,我是否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,我是否能不被此影響自己的情緒?而在看到他人做出不夠妥當的行為時,我又是否能夠寬容、理解,給他人留白的空間,如老師所說,給予他人容錯率?
人要進步,不可能不犯錯啊!只要不是殺人放火,只要不是惡意傷害他人,不觸及法律,那麼,小錯有何不可?再反觀自心,我被人質疑後會耿耿於懷,是他人苛刻,還是我苛刻?真正叩擊心扉的那一刻,我明白,不是他人苛刻,而是我對自己苛刻。他人評價後,如無覺察,並不需要對此負責,也不需要對我負責,說話和放屁一樣,不留痕跡。而我卻在心裡留痕,這明顯是被掛住了!也可以看出,我是多麼在乎他人的眼光,多麼在乎自己在他人眼裡的模樣,多麼想要證明自己,又是多麼看重自己的面子!可是,他人眼裡的我,是真正的我嗎?
每個人如同一座海面上的冰山,打個照面後,彼此看見的,也只是海面上一小點冰山。看不見的,是深藏在海底的那大塊部分。所以,每個人眼裡的他人,其實都只是薄薄的一層紙,或者說是模糊的一個殘影,即便與之深入相處,也難以百分百瞭解另一個人,這也註定了—人類是孤獨的,而孤獨是正常的。孤獨之下,還有很燦爛的星空值得探索,那深埋海水下的大塊部分:個人的感受和觀點、社會的期待、人身的渴望……以及真我,正是每個人修行的重點。
就學生粗淺的看法,修行的第一步,是以玩家的心態自動調頻。既然一切都是圍繞我的感受展開,而我,是生出一切感受的主體,那麼,我理所應當是我的世界的造物主。既然我是我的造物主,那麼,感覺和情緒只能對我俯首稱臣。我要修的,自然是調整自身的頻率,應讓自己每天快樂,保持正能量,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任何事情,提高覺察,忽略、無視一切負面能量,其中包括各種言語、行為,這樣,無論經歷什麼(哪怕在俗世中看來是挫折),我也能從中汲取滋養我的力量。
說到這裡,想到六年級的時候,和媽媽的關係經常有摩擦,我每每在要對她生出嗔恨心的時候,總會有種錯覺,我是某個故事的主角,此時只是遇到了一些難題罷了。這也許就是轉念,也是讓自己情緒不內耗的一種方法。但這一步要堅持,還要不斷覺察,學生定力不足,經常是一時正念,一時又被情緒影響。
而當自身能量提高了,頻率上去了,學生認為也就到了修行的第二步,練習如如不動的能力。雖有我,卻知道我也只是一個角色,後面那個默然看著自己言語、行動、經歷的,才是真正的源頭,自此不為所有境界所動,不執著生命中的一切人事物,也不對生命中存在的一切事物有所分別。好與壞、善與惡、真與假、男與女,一切概念、觀點、標籤,都將從腦海剝落,只有存在的歡喜,存在就是喜悅,存在就是宇宙的愛。這一步,學生並沒有深刻體會到,只是在素食的兩三個月內,做過一個夢。
夢裡,我遭受了身體上的痛苦,可是我情緒上一點痛苦都沒有,就像播放電影似的,背後有個更高的力量,看著那個電影主角經歷,卻沒有任何評價,默然無語。醒來後,我很詫異,因為就真實情況而言,我怕痛,我會恐懼,會思慮受傷後的一切狀況,可夢裡怎麼會不怕?竟然什麼情緒都沒有?甚至沒有一個念頭?緊接著,便是另一個畫面,主角進入一個場景,實在是很像電影的轉場,也實在是不入心,有種冷眼無情看自己生活的抽離感。
以上修行的見解,學生一己之見,不知道是否有差錯,還望老師指正。能遇到明師,是學生的幸運,感恩布殊老師出現,點燃心燈!感恩遇見同修好友,直言教導!感恩一切善緣違緣,助我覺察習氣,不斷進步!
最後,感恩再感恩,我的煩惱,我的菩提!
Visits: 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