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殊2017.04.20
佛法和修行有千經萬論,只講了一件事,可以說只有那麼一點點。臨濟義玄大師在開悟後說:「原來黃檗佛法無多子」,講的就是原來佛法只有那麼一點點。可是是哪一點?得自己悟。臨濟禪師原本是個內向的人,開悟後就能滔滔不絕的講法,靠的就是那一點,道家也講了這一點,說的是「金丹一粒天下定,始知我命不由天」,其實都只講了一個「本心本性」,老子稱它為「道」,六祖稱它為「本來面目」,並用了五個「何期自性」來說明,臨濟禪師說它是「無位真人」,老和尚的說法是「虛靈」、「本來人」,耕雲導師稱它作「安祥」。
還有二宋之間有位大慧宗杲禪師說「是個漢子,便應參個話頭。」什麼是「話頭」?還沒說話之前的那個,就是話的頭。就像你念阿彌陀佛,是誰在念?如果參出來是誰在念,你就開悟了。達摩祖師西來,帶的重要經典之一是《楞伽經》,主要的內容是五法、三自性、八識和二種無我,其中的二種「無我」是「人無我」和「法無我」,講的就是「自覺聖智」。還有平常常聽到的「真如」、「如來」、「般若」、「佛性」、「涅槃」、「此我(湛愚老人《心燈錄》)」、「見性」、「金剛般若」、…也都是,無論怎麼說,講的都是同一個,當然,可以看看《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》。
尤其是六祖講的五個「何期自性」,最好能把它當作咒語來背,每天睡覺前就背一遍,然後自己問自己,是不是六祖講的那樣,遇到的一切境界有沒有讓你動搖,如果還在動,就表示還沒有找到。五個「何期自性」的前四句講的是「體」,最後一句講的是「妙用」,五句都做到了,才達到圓滿。
如果沒懂得「體用不二」,最多只能修到阿羅漢,又因為沒有起妙用而身心容易枯萎。為什麼佛喝斥阿羅漢是「焦芽敗種」,因為阿羅漢覺得自己好就好了,喜歡舒服地待在偏空涅槃裡面,心裡老是想著空,一下山看到花花世界,不是空的,他的心就動了,有時還倒過來謗佛,所以阿羅漢沒有辦法廣度眾生,這也是阿羅漢要轉菩薩時(即小乘轉大乘),必須經歷一段很辛苦的過程的原因,而菩薩卻可以日理萬機而一念不動。所有美妙的境界都是為了引你入道,一旦你悟了道,會發現那一點,一點都不稀奇,每個人都在用,只是你找不到,所以就像傅大士說的「夜夜抱佛眠,朝朝還共起」,但是在現代社會的誘因更多,沒達到八地菩薩以前都可能會墮。
見到本體後還要能有妙用,才有辦法真正的徹悟,否則就是只悟了一半。有人問我:「觀世音菩薩是千處祈求千處應,我也感覺祂是這樣的,但是,祂到底在哪裡?」我告訴他:「就在你心裡。」因為你求祂,是用心去求,所以祂就在你心裡。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你自己的觀世音菩薩、彌勒菩薩、文殊菩薩……,所以每個人心裡的菩薩長的都不一樣,因為菩薩隨你的心、顯你的相、解脫你的苦厄、……,如果你一個妄想都沒有了,就沒有菩薩、沒有佛,因為你就是菩薩,就是佛,不用再去找一個。這也就是為什麼老和尚說沒有佛!因為你有妄想,所以在你的夢中,在你的禪定當中、生活中……就會投射出一個佛菩薩來解救你;如果你就是一個佛菩薩時,還求誰來解救你呢?所以我們要轉個身,從求佛菩薩到幫助佛菩薩,到成為佛菩薩。
真正開悟的人是沒有信仰的。「信仰」是二法,不是佛法!只是入門時需要有個信仰,你回頭想想,現在所做的每件事,都是因為有一個信仰而發動的。所以每個行為都有一個動機,而這個動機後面都有一個信仰,這個信仰會一直陪伴到你成佛,一旦成佛了,就變成了沒有信仰,這時做的任何事都沒有動機了,也沒有地方可以去了,這時你的行為就成了「道」,與「道」合一,當下就是圓滿的,整個宇宙的奧秘將向你敞開。
Visits: 1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