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殊2017.04.20
一個凡夫,撐過了人事的好壞、讚嘆、辱罵、……各種境外後,一定會形成某種強大的心態,恩怨驚懾、喜好、厭惡、是非、對錯、人我……,爾後再面對有點相似的事情時,一定會帶著主觀和成見,即便是二個人做的是同一件事,都會有不同的決定,因為有情緒摻雜在裡面,所以會得出不同的結果。
在家裡我們也常有種情況,比如家裡的人駡你笨,你可能會笑笑,還說自己是的確是很笨,如果駡人的人是外人,你會立刻火大。為什麼?因為你有分別!即便他說的是對的,你也會反駁他。而一個成道的人,一個開悟的人,他沒有情執,沒有成見,沒有先入為主的觀念,對任何人都只有平等心,所以情緒波動少,比較少有被傷害的情形。
所以,一個在修行的人,在面對別人的突然來的一個動作時,不要帶著先入為主的想法,否則還沒有開始談,就會認定對方是針對你,就談不下去了,最好的方式是先問問對方對討論的事情有什麼看法。像有次我媽不高興叫我過去聽訓,她很生氣,開始劈頭就一直駡一直駡,我就轉過頭去拿杯老人茶給她奉上,她駡的累了喝完,我立刻就給她再滿上,等到她講了快一個小時候,她突然發現不對了,她問我:「我這麼駡你,你不生氣的嗎?」我和她說:「有什麼好氣的,妳是我媽!我生你的氣和你對駡,有什麼好處?把妳給氣壞了,血管給氣爆了,倒楣的是我自己,所以我為什麼要生氣?等妳氣完了,不就好了。」自此以後,我媽媽再也不駡我了。千萬不要像有些人,事隔了不知道多少年,還在和別人對嗆「我永遠記得你50年前駡我……」,你的腦容量受不了這麼多負面情緒的。
但是這是說被人駡,不是指駡人啊!如果常常駡人就會火燒功德林,無論你有多少功德,都會給燒光,沒有任何人願意成為別人發洩的對象。一個人的行為,大多都是帶著執著、情緒、成見做出來的,但不一定是針對誰,比較可能的狀況是他做出來的時候,剛好抵觸了你的一些情緒。當對方抱持著這些不好的想法做事時,就算是他的好朋友都未必能勸告他了,何況是想用駡的方式讓對方接受,這根本是不可能的。如果對方真是故意的,要用忍辱波羅蜜好好的應對與化解。
一個成道的人不是不發脾氣,他發脾氣是非常講究的,什麼時候發,要發到什麼程度,都有著高度自控,能夠收放自如。所以一個修行的人,每天要針對「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」要做好多次的反省。有沒有哪個言語有過失?有沒有哪個行為有過當?引起的原因是五毒中的哪一個?常常要做換位思考。
Visits: 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