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殊 2019.05.15
修身,無非就是斷除三大煩惱。這一點佛家講得很清楚,就是貪、嗔、癡。當你把貪瞋癡真搞明白了,你的所作所為立刻就會有大幅的轉變。
什麼是貪
貪是什麼?你只要對一切事物過度地執著,就是貪。哪怕是你喜歡看書,也是執著,只是它屬於人世間高尚的執著,好的執著,喜歡收集或鑒賞古董、字畫也都是執著的一種。
有個故事是講有關貪著的因果的,內容是這樣的。有一位禪師到了非常有錢的居士家裡去拜訪,這位居士家裡放著成山的古董,很高興地向禪師介紹,這是哪一年的,這是哪個朝代的,如數家珍,好不容易介紹完了,居士問禪師:「您覺得怎麼樣?」禪師淡淡地說:「施主,你來生會變成老鼠。」居士對禪師這樣的回答,感到既詫異,又有點生氣,便問:「我做了那麼多佈施,還供養僧人,我只是喜歡玩點古董而已,怎麼就要來世卻會變成老鼠了呢?」禪師回答:「你看那個古董佛像後面有個洞,下面有一窩老鼠,牠們和你一樣,也喜歡古董,而你就是下一窩。」他被禪師的一番話嚇到了,沒想到貪著還有這樣的後果。
所以,情也好,愛也好,只要你對任何事物,任何一件物品,或在某種精神上的喜好,都是執著。只能勉強說,對一種思想的執著,比起對物質方面上的執著來講要好一點點。換句話說,在真正的修行上,無論你對什麼執著了,都是問題。為什麼?因為這就是貪。貪財是貪,好色是貪,好名是貪,好利也是貪。喜歡古董是貪,喜歡修佛法也是貪。連你說:「老師,我蠻喜歡和你在一起。」這也是貪。因為,修行修到最後,你連老師都要丟掉。只是說,如果你一定要執著,倒不如執著於佛法,執著於儒釋道的真精神,修到一定程度後,再慢慢捨棄執著。所以,修行要非常謹慎、小心地面對貪著的問題,時時問自己,有沒有這一回事?切記,只要一貪著就是執念,就是執著。
怎麼樣才算是執著?所有的貪都是執著。任何事情,只要你不貪求,不執著己見,也不是為了自己,能夠隨緣隨份,不會為了它絞盡腦汁,那就不是貪著。而「執著」是不分大小的,哪怕只是一百塊錢的事情,只要會為了它絞盡腦汁、朝思暮想,它依然是執著。
個人有個簡單的原則來判斷什麼是貪。你遇到事情的當下,心口處會感覺到有點緊,那就代表你執著了,此時的談話如果是為了要說服對方,往住很難如願。這時要趕緊跳開,怎麼樣?要換個話題,並不是要你離開,而是不要再和對方爭下去了。
修行首先要瞭解什麼是真正的「本心」!若你的心是一個平和的心,一個清淨的心,一個自在的心,沒有被任何東西束縛住,這個心就是對的,也就是本心,而用本心來做事就不會有貪心。
什麼是瞋
「瞋」這個字是「目」和「真」二個字合起來的。什麼意思呢?「目」代表一個人的「見地」,也就是一個人的觀念或態度。人往往都以為自己所看到的是真實相,只有自己的觀念或態度才是對的。一旦別人違背了你的意思時,別人就是錯的,別人沒聽從你的意見做事,就是做了對不起你的事。因為這樣,瞋心就無明地升起,綿綿不絕。
那麼,要怎麼擺脫瞋心呢?《六祖壇經》講:「一切無有真,不以見於真,若見於真者,是見盡非真。若能自有真,離假即心真,自心不離假,無真何處真?」這一段話,其實只講一件事,就是「一切都不真實,沒有什麼是真實的」,當你離開了所有的假像,你的心就真實了,可以把「一切無有真」這句經文記起來,常常用來提醒自己。
這個世界明明那麼真實地在我們眼前,為什麼說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假的?愛因斯坦曾說過:「我們人類所看到的一切,所聽到的一切都是幻象,時間和空間只是人類的幻覺。」因為他已經用物理公式推算出時間跟空間,就是這個世界、這個宇宙只是人類的幻覺。電氣之父尼古拉•特斯拉在晚年時也曾說:「整個宇宙真正的奧秘在哪裡?一切都是能量,一切都是振動。」什麼叫能量?能量就是波,是一種波動的現象,這有點類似電波,它有時間性,也有振動的頻率,也因為它只是一個波,所以並沒有實體。所以「一切無有真」說的是一切都沒有真實的,當你慢慢地接受了這個觀點,你的怒氣就會少很多,對一切看不慣的次數也會變少很多。因為在這個世界裡沒有真假,也沒有對錯,只是立場和角度不同而已。
什麼是癡
簡體的「癡」是「病」加「知」,繁體寫法是「癡」,是「病」加「疑」。什麼意思?心裡存有錯誤的認知,心裡對任何人事物都存著懷疑,就叫做「癡」。《華嚴經》講「信為道源功德母」,孔子講「仁義禮智信」,也就是說道德規範的最低限度就是個「信」字。若連信字都沒有了,你的人格就崩塌了,社會上大多數的人都沒有了「信」,這個社會也就會崩塌。
老子講「信者吾信之,不信者吾亦信之,德信。」也是說對待一個有誠信的人,你相信我,我也相信你,你不相信我,我還是要相信你,為什麼?因為有信就不會有疑,正如「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」。一個人如果有「信」,願意「信」,就不會有「癡」方面的問題。所以,人要有「信」,至少先有信仰,信仰儒家是一種信仰,信仰佛教也是一種信仰,信仰道家也是一種信仰,如果你所信仰的比較高尚,比較正確,那麼你所作所為相對就比較正確。
Visits: 26